修真一词的来源

修真一词来源于《黄帝内经》与《道德经》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上古天真论中记载“黄帝曰:余闻上古有真人者,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,故能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,此其道生。

中古之时,有至人者,淳德全道,和于阴阳,调于四时,去世离俗,积精全神,游行天地之间,视听八达之外,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,亦归于真人。

其次有圣人者,处天地之和,从八风之理,适嗜欲于世俗之间,无恚嗔之心,行不欲离于世,被服章,举不欲观于俗,外不劳形于事,内无思想之患,以恬愉为务,以自得为功,形体不敝,精神不散,亦可以百数。

其次有贤人者,法则天地,象似日月,辨列星辰,逆从阴阳,分别四时,将从上古合同于道,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。”

修真,即是修真人,是通过道家修炼,以达到《黄帝内经》所讲的真人境界。

修真,又来源于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”一语。
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四章:“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祭祀不辍。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馀;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;修之于邦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。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”

儒家称修身,道家称修真。修真一词正式连在一起使用,古已有之,例如:

唐玄宗《送道士薛季昌还山》诗:“洞府修真客,衡阳念旧居。”

明陶宗仪《辍耕录?叙画》:“画人物必分贵贱气貌、朝代衣冠。释门有善功方便之颜,道像具修真度世之范。”

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其次者修真炼性,吐故纳新,筑坎离以延年,煮铅汞以济物。” 

修真一词。本出于中国,但佛家也借用他来阐述佛理,言人身为地风水火假合而成,要借假修真,去除假我,求得真我。

如今的修道人多采用佛家说法,岂不知,在承认自身为假的同时,就否认了自身,否认了道家,否认了修真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