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所知道的巫道仙

(六)巫道合流

汉武帝初年,其实对于方术之士还是有一定的容忍度,也宠信过几个有名的方士,例如方少翁为李夫人招魂之事,但前提是不要参与国家大政。而黄老道家却在汉初逐渐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,成为有很大影响力的半宗教团体和治政势力,但这种融合并不严密,只是松散的阵线联盟。

所以虽然后来方士们受黄老道家牵累,但问题并不严重,不参与国政就不参与罢了。反正在几十上百万年的打怪升级中,巫祝们个个都是1203转大号,在文学、艺术、占卜、风水、法术等各项技能上都点满了技能点,就算再转生一次,重新练起来也快的很。安安稳稳的日子也过得不差钱儿。

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,失势的道家派系不甘心就此退出治政舞台,太平之下暗流涌动,道家派系私下越来越多的各种小动作,乃至淮南王刘安反案,越来越多的消磨掉了汉武帝的耐心。直到巫蛊之祸,在长期积累的愤怒和老年人的焦虑情绪下,同时可能也有对太子刘据结交宾客方士的强烈不满,未经进一步的调查,无视了各种疑点,就做了定案。一时之间,长安血流成河,杀头者数万人,受牵连者数十万人。这其中不乏为自保性命而互相诬指,一些方术之士,往往只是因为受到怀疑就被杀头下狱。太子尚且蒙冤,何况平民乎。我想,方士们被杀头之前的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:卧槽?坑爹呀!造反什么鬼?谁造的反?猪队友啊!造反的时候怎么没人告诉我一声呢?是哪个王八蛋用巫术谋害皇帝了?咱不能干点靠谱的事吗?

总之不论真相如何,因为涉嫌非法获取网管权限,有大批120级大号被网管直接删号了。这下子巫祝的中层人士,彻底的流落到了民间,靠着以前的满点技能,成为混口饭吃的手艺人。

福祸相依,汉武帝罢黜百家带来的,是彻底的巫道合流。

他们需要一个机会。

于是,机会来了。

败也道家,成也道家。同样被打翻在地的黄老道家似乎对生存方式有了新的认识,开始积极的向野外探索。既然不能登临朝堂,那就彻底走向民间,朝堂虽然是你的,但是所有的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我的。汉顺帝时永寿元年,西历155年,张陵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,自号天师。这个时候的天师道,其实仍旧具有很大的政权的性质,直到他的孙子张鲁,这张鲁正式建立了割据政权。其实可以说,道家、道教一直都在尝试建立道国政权,道家一开始就有着浓烈的治政思想。只不过在越来越无望之后,才变成我们所见到的清静无为的样子。

张陵天师道,在实用上以巫祝鬼神之法为主流,兼容百家,又以道家思想为指导,成为百家争鸣之后,华夏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。这就是巫道合流,百家合流。自此,中国形成了以原始儒家、原始道家思想为主而分别不同程度融合巫祝百家的两大思想流派,即是后人所称的道家、儒家,或称之为道教、儒教。

张陵建立的道家,是以道家思想为上层建筑,以役使鬼神的华夏巫祝为主体的。他运行的模式是这样的,道人与鬼神订约,修道人帮助鬼神在民间获取香火信力,而鬼神为修道人护法、做事。其实这就是上古时期巫祝和修道人的相处方式,不过在此时合二为一。

传说中张天师在青城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,这其中就有着与巫祝融合的影子。张陵以道家思想为指导,以役使鬼神一脉华夏巫祝为主的道教,很快与被华夏巫祝驱离中原的,以侍奉鬼神为主的蛮夷巫祝发生了矛盾,于是率领归于新生的道教座下的鬼神,大破蛮夷巫祝,并与他们订立誓约:人主于昼,鬼行于夜,阴阳分别,各有司存,违者正一有法,必加诛戳。

其实比张陵立教、巫道合流更早的,是三茅的茅山道派,茅山道派一开始就向野外发展,同样融合了巫祝法术百家思想,他的影响力也非常大,但没有正式建立教团,没有达到天师道这样最终携卷全国的程度。天师立教,是巫道合流的最终结果,而不是开端。至于开端,这其中还牵涉到一件中古秘辛,我们后面会讲。

正是因为道教是巫道合流,所以道教内有两条路线,一条走上层路线,就是修道成真为主、役使鬼神为用,这是道家的原始路线和华夏巫祝原始思想的结合,就是仙道了。另一条走下层路线,就是事奉鬼神,是道人们在帮助鬼神获取香火信力的过程中,笼络的鬼神信徒,成为教职人员,像部落时期巫祝们辖下的平民一样,崇拜鬼神并试图从中获取力量。这部分人反而是对道教发展起到了更大的作用。或者又有修道人觉得修行艰难,选择一条简单易行的道路,通过鬼神的帮助,最终成为道教神灵的仆从神。虽然不能真正得成逍遥大道,但也得以保存精神,灵魂不死,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,这就是神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