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道一脉怎样看待人与道的关系?
人道一脉是中国民间朴素的道家学派传承,道家人道一脉的宗旨是人与天地三才并生、以人为主,道为 …
(七)走向未来
巫、道、仙,修行这条路会有未来吗?
现在是科技发达的时代了。修仙啊,开玩笑呢吧,谁这么傻还信那个。老婆,快出来看上抵啊!
科学是向外求的学问,依赖于外物,而忽视人本身的进化。而修炼侧重的是人本身的进化。但是科学可以普惠大众,而修炼只能救度一人。科学可以随求随应,修炼只能在万千人中成功一人。个人以为,修炼才是最终代表了人类进化的究极方向。但是,科学才能推动整个人类极大的进步。
将来,科学能够改善人的基因,能够提升人的能力,能够让人成为神,科学会做到许多通过修真千难万险才能做到的事。也许将来,科学还能破译巫术的秘密,能够破译命学的原理,能够预测未来,能够发现阴阳二气,能构造出两界虚空发动机,真人级永恒飞船,人体形态转化舱,先天物质发生器。
修炼很难,不过科学这条路其实也很艰难。每走出一步,都需要消耗巨大的能源和巨量的物质。我们是否能在地球资源耗尽之前走出地球,在太阳系资源耗尽之前走出太阳系,在银河末日之前走出银河系?依靠外物,外物能帮助人类,也能消灭人类。而人类随时都站在消灭自身的危险线上。以幼童的弱小,搬动百斤的大锤,就像九个鸡蛋一起垒起来那样危险。
一个成功几率低,一个失败几率高,修炼和科学,走下去都不容易。
我相信,科学与修炼是殊途同归的,无论哪一条道路走到极致,最终达到的终点是一样的。但是那是在达到终点的情况下,在没有达到终点之前,任何意图拿科学来完全描述修炼,拿修炼来完全描述科学,都是伪修炼、伪科学。就像,用种地的技术来放羊,用放羊的技术来种地那样可笑。
科学和修炼当然可以结合,但要等他们真正有了相结合的基础。要等科学研究,研究到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开修炼的秘密的时候。那个时候,内求于自身,外求于外物,两条腿走路,哪条腿都是好猫。不要管他是修真是科技,只要都能为我们所用,就行了。
到那个时候,巫、道、仙一定还有焕发第二春的机会。
而在那之前,算卦的安心算你的卦,看相的安心看你的相,看风水的安心看你的风水,祝由术该治病治病,修道人该求仙求仙。安安心心的,不需要想太多,不需要去考虑什么科学。半文不白,半科学不修真,三教通吃,百法都会,万金油,这是纯骗。
未来,科技和修真的统一,路还很远。科学上还要克服学术难题、技术难题、资源难题、阶级难题,修炼上还要克服心性问题、证验问题、普传问题、普适问题,等等等等。这些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、财富成本。
未来的事,要到未来去做。
那么现在。
让我来修道,科学家你们好好做研究。我爱好修炼,如同你们爱好文学、艺术和游戏。信的人,去验证去探索,不信的人,该干什么干什么去,哪里凉快哪里呆着。谢谢!
仙之章,终!
巫、道、仙,终章!
仙之章
(一)仙之渊源
仙这个概念,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最早出现于大篆中。原字是一个人爬到一个鸟巢上,寓意人变成有翅膀的羽人。其出处在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舍其坐迁,屡舞仙仙。宾客们喝醉了,纷纷离开座位像鸟儿一样翩翩起舞。
在《庄子·在宥》也有“仙仙乎归”的说法,象鸟一样飘然归来。而在《庄子·天地》这一篇中,就已经明确了仙字“成仙”的含义,“千岁厌世,去而上仙;乘彼白云,至于帝乡。”庄子的外篇杂篇,可以认为是庄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著述的。可以说在这个时候,仙这个字的基本含义已经确定了,和《说文解字》中“僊,长生迁去也。” 含义几无二致。
大家可能发现,成仙这个概念,从一形成,就是做一个有翅膀的人,是飞升成仙,到天帝住的地方去。这和上古道家长生住世,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追求是截然不同的。反而这和巫祝们的追求是相同的,上古的巫祝们,追求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,天柱、高山、建木、不死药等,跑到天上去,跑到天帝和五方天帝祖先们身边。这些在《山海经》中多有记载。
事实上,仙这个字就是由方士术士们创造的,最起码,成仙这个含义是他们创造的。东周时期,礼崩乐坏,原有的社会秩序难以维持,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不断兼并,中层的巫祝们纷纷失业。这些人就变成了周游列国的方术之士。
仙人,在最初,就是指带有翅膀的“羽人”,而求仙的方式,主要是“不死药”。其中前者,成为后世仙人“碧眼方瞳羽衣鹤氅”的形象来源,后者,成为炼丹术的发端。《楚辞·远游》中,仍羽人于丘丹兮,留不死之旧乡,正是神仙追求的生动写照。《神农四经》曰:上药令人身安命延,升为天神,遨游上下,使役万灵,体生毛羽,行厨立至。这简直就是巫祝追求中最理想中的样子。到东晋干宝《搜神记》淮南王升仙传说中,刘安成仙前唱的还是“公将与余,生羽毛兮。”意思是,仙人啊,赐予我一身羽毛吧!关于神仙长毛的记载还有很多,不一列举。
写到这里,我好像觉得,秦始皇追求成仙好像有点想不开。
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神仙的形象,有的人就觉得神仙这玩意儿,长了一身毛,不是好东西。葛洪《抱朴子》记载彭祖说:古之得仙者,或身生羽翼,变化飞行,失人之本,更受异形,有似雀之为蛤,雉之为蜃,非人道也。从彭祖的言辞间我们可以看出,彭祖对神仙是不以为然的,把他们称之为异形。所以彭祖坚守人道,只求长生住世,对长一身毛毫无兴趣。
对比道家真人至人神人御六气乘风云逍遥风度,神仙的形象可以说,简直Low爆了。所以后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神仙的形象进行了改革。到了东汉时期,著名的“无神论者”王充在《论衡》里为神仙正名,“飞者皆有翼,物无翼而飞,谓之仙人”到魏晋时期,神仙不长毛已经成为主流认识,神仙们长了六七百年的毛,终于可以脱掉了。此时葛仙翁在《抱朴子》中援引其师祖左慈所著《仙经》:上士举形升虚,谓之天仙;中士游於名山,谓之地仙;下士先死后蜕,谓之尸解仙。从仙人的形象上,向道家靠拢了。这应该也是巫道融合的后果之一。东汉《太平经》中,将神仙分为六等,为神人、真人、仙人、道人、圣人、贤人。从这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巫教与人道融合的影子。其后一直到隋唐时期,虽然不同经典中对神仙有不同分类,但大体不出《仙经》所说的范畴。
随着在道教中神道一系占据上风,到《钟吕传道集》五仙品,仙人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变化。在《钟吕传道集》中,天地人神鬼五仙被赋予了新的含义。一是其鬼仙就是阴神,二是其人仙大约为将道家先天境界,三是其地仙大略等同于神人。这三者还可以说是可以,而神仙就有些牵强,既已炼形长生形神俱妙,反求炼成法身抛弃道体脱壳尸解,本可游于八极反求居于三岛,而认为神仙胜过地仙,也是神奇。天仙则完全是落入神道了,居然是神仙靠人间功行,受玉帝诏书飞升,然后上去做官升迁。这个想法我已不知如何评论了。
与巫道融合后的道家相比,仙道明显受到更多的巫教影响。想想仙道本就是巫祝方术之士所传,又融入道教,才渐渐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,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你的疑问是永远没有尽头的。所以才要学长生,到时候你有大把的时间去探究你存在的意义。天地长存,何时有去探究过什么意义。你的一切问题都建立在,人活着非得有意义这一基础上。活着就非要为了什么吗?人各有所好,各得其所,他求名求利未必错,我求逍遥长生未必对,求仁得仁。活着就是活着,死就是死,这就是个过程,不必为什么。有阴阳就有生死,这就是万物演化。存在即存在,什么东西都求个意义,本身就是牛角尖纠结于没有答案的问题上,才是最没有意义的。
从身体上说。人有天年,两个甲子120岁的寿命,但是有几个人能活到120岁呢。《黄帝内经》在开篇〈上古天真论〉提到:“余闻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;今时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。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?岐伯对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就是说,上古有一段时期人人修道使肉体的寿命能够与灵魂的寿命相当,得尽天年。而现在的人们肉体早衰,七八十岁,就因为各种疾病和身体器官的衰竭死掉了。按照现代新陈代谢的理论,我们修行,使“陈”的延缓衰老的过程,使“新”的迅速生发,那么“新”就完全能够弥补“陈”的损耗,使人的各个器官肢体保持旺盛的活力。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,那就可以不依靠饮食、呼吸,而直接以身体与外界达成能量交换的过程,大大提高人的寿命,这样就能达到甚至超出人体应有的寿命极限。如果玄关通透,先天之气源源不断,人以先天之气锻炼形体,便可以使肉身达到极长的寿命,甚至长生住世的地步。
从灵魂上说,肉身有寿命,灵魂也是有寿命的。人出生时,得先天一炁化生身体,得先天一灵化生灵魂,灵魂的寿命,便是人的天年。按照上古以及我脉的说法,肉身如油盏而灵魂如灯火,人死则灯灭。汉族民间人死后有烧七的做法,这自有其道理,只是泯灭于流传之中。一般人死后,短则顷刻,长不过月余,灵魂意识便渐渐消亡泯灭,七七,大概就是还能有所知识的极限了。而人通过修行,使灵魂得以壮大,使灵魂得到自给自足之法,使灵魂与精气或者与肉体合一,就突破了灵魂的寿限。甚至失去肉身后仍能独立存在,如阳神、鬼仙。
从时间上说,大家都知道“宇宙”这个概念,《尸子》言“上下四方曰宇,往古来今曰宙。”,换言之,宇宙,就是时空。那么,你们是否注意到,时间,本身是不存在的。空间是现实存在的,而时间只存在于人们大脑中,只是用于描述空间演化发展的一个概念,是一个概念而非实有,如果空间一切停止演变,那便连时间这个概念也不存在了,所以时间是相对的,空间是绝对的。本脉《演道经》对道的各种描述之中便有一句话即“道者,演也”在宇宙之外无垠混沌中,无数宇宙如水泡般生生灭灭,时间,没有任何意义。所以,当人修行到一定程度,超脱于宇宙之外,便可以停止自身随这一时空的演变,甚至使身体上的演变成为一个可逆的过程,长生不死又有何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