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所知道的巫道仙

(四)庄子之道

庄子就是这么做的。

老子不是道思想的创造者,也不是春秋时期唯一的道家诸子。说老子是道家创始人,不代表没有其他道家,只是其他道家都被代表了。就像我们现在提到在线支付,就是说微信、支付宝,其他什么Applepay呀、Y支付啊,那是啥!我们说上古两家巫祝、人道,也是这个意思。

出于不同派系的道家思想,在当时各有不同的认识和主张。春秋时期,老子同时代或更早的的道家流派有管仲、老莱子、杨朱等,晚一些的有列子、王诩、庄子、韩非、等等。在修身方面,各个道家流派的主张基本上大同小异,主要区别都在于治政方略。然而道家处世,讲的是与世推移不滞于物,就算儒家、法家都可以说是道家的变异流派,道不行则行之以礼,礼不行则行之以法,时事不同,治国又哪有一定之规呢?

这其中对巫道融合有了极大推动的是庄子。庄子这个人,身份是个谜。我们不知道他的父母亲族,也不知道他的老师是谁,但是他却能受到当时只有大贵族才能受到的精英教育,学富五车,对各种典籍如数家珍。它本身只是宋国蒙地的一个漆园小吏,却可以引来王侯将相与之交游,且轻王侯、傲公卿,悠然自得的做着他的小吏。传言庄氏出于楚庄王,或者可信。

庄子可以说是基本上接受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框架。但是从逍遥游一篇就可以看出,庄子是上古人道的传承,而在齐物论一篇中,庄子甚至辨析了老子之道与上古人道的不同。没错,庄子就是那个以上古人道的态度统合老子道家世界观的人。

《周易大传》说: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认为道是无形之理,而器是有形之物,这其实就是继承了老子的道德观。对上古人道而言,无论形而上的道理形而下的物体,都是为我所用的器用。而老子之道就是以道为义,把道中的无为润物者称之为道,将道中的可知可感者称之为德。道生之,而德畜之。譬如茅坑里的石头,又臭又硬就是他的德,让它又臭又硬的无形之手就是道。

庄子接受了这个设定。不然你们以为齐物论是在讲啥,讲物我齐生死一?齐物论讲了两个问题,一是物性不同道性无别,这就是老子的道与德,是老子的视角;二是看待事物具有角度性和视角的局限性。那么再看看第一课逍遥游看待事物的角度?庄子,就是以上古人道看待道的角度来结合老子的道德观视角,既突破了原有的局限,又保留了自己的立场,堪称完美!如果说张陵立教,是以巫教为主,百家为辅,道德经为指引的巫道合流。那庄子的逍遥道家,就是以上古道家为主,融合巫祝视角的,在道家修炼和老子思想上最完善的巫道合流。

逍遥游,是庄子内七篇的总纲,其他六篇都是对逍遥游一篇的解释和扩展。而外篇杂篇,也许有庄子写的,也许是庄子的弟子,或者还有附会的,但基本都是对内七篇的理解和补充。

逍遥游写了什么?圣人无名、神人无功、至人无己,还要加上一个隐藏的彩蛋——真人无待。这就是人道修炼,一步一步通达逍遥的道路。而齐物论就是从道性无别及视角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圣人无名、神人无功、至人无己,真人无待。养生主则言保身全生无为而为,是修成真至神圣的基础条件。人间世进一步阐述了修道人行于世间保全性命的道理。德充符讲万德有别皆合乎道,是在人心的层面讲齐物之理。德充符—道宗师,大宗师反过来讲与道而言万物无别,天人合一师从大道。应帝王讲治国行道皆需无为而为。总而言之,就是从各个方面,都要达到逍遥无待的真人境界。

庄子的精神,内七篇已经毕备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