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心适应道行—道家的知行合一

最近想到一些东西,或者可以联结道家内心与现实世界的东西,解释道家一些不同行为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。你们说东郭先生是不是个圣人,连狼他都会救助。那释迦牟尼是不是个圣人,他割自己的肉给老鹰给老虎吃。都是仁慈,东郭先生为什么就受人耻笑,释迦牟尼为什么就被尊为佛陀。

你们说徐偃王是不是圣人,等待敌人过河后摆好队伍才攻击。那周文王是不是圣人,他以仁爱闻名天下。都是仁义,徐偃王就被天下人耻笑,周文王就被尊为一代圣王。

我觉得,释迦牟尼之所以是圣人,是因为他成佛了,不然他也会被当成傻子一样受人耻笑,而东郭先生只是个普通人,所以他的行为就不会被仰视。徐偃王失败了,所以他就被人当傻子一样嘲笑,而周文王成为周王朝的开创者,自然他的行为都有了合理解释。

我其实不是说身份对于评价的影响。而是说,道心是要和修为、能力相应的,道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应用。

同样一种想法,你的能力达到了,你才有权利去做,有能力去做,道心对应你的道行,你才是圣人。

如果你的修为能力没达到,你觉得你自己悟到了,理解了,觉得自己道心高妙,你那样去做,就是个傻子,活该被天下人耻笑。

释迦成佛了,他再割肉,割一块长一块,他一个人,就能供应全印度的肉联厂。就连他所谓前世割肉喂鸡的行为,都被理解了,被神化了。如果他没成,那他所谓的前世的行为,就是身死为天下笑。全球人们都会说,在印度啊,有这么一个傻子。。。

我们说道家顺时应物,说与世推移而不凝滞与物,往往只是从行为上去说,以为是一种行为方式,却没有联系到到道心上。顺时应物,其实也是道心对应修为的表现。

宋荣子不在乎荣辱,为什么还有荣辱的区分?因为他的修为还没到,他的道心上不得不有所依赖。列子比他的修为更高一些,可以御风飞行,所以就做到了至人无己,但是他在行为和心理上仍然没有做到无待。

一个人的修为没有到达佛陀的程度,而拿佛陀的心性要求自己,那么他就是个笑话。就例如说,生气不生气这件事,修为达到了,自然就会不生气。就像对待万物如一这件事,有天地的能力,自然就会视万物为刍狗不偏不倚。修为达到天地的那个程度,善恶对他来说毫无疑义,自然就能泯灭善恶的影响。如果修为没能达到超越荣辱的程度,而不区分荣辱,宋荣子就不会被人称道,而会被人砍头。没看见连老子都说吗,宠辱若惊,贵大梡若身。你不重视他,你就快死了。

 那些把自己当圣母的人,是真的能做到圣人的行为吗?那遇到抢包的,就赶紧撒手啊,遇到偷手机的,连支付宝密码给人家呀,遇到杀人犯,洗干净屁股跪下等着呀!所谓圣母言论声母行为,并不能真正做到圣行,不过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而已

我们时常觉得道家之中,好多地方是有矛盾的,例如杨朱理论和老子理论的矛盾,他们都是道家,但一个讲善利万物而不争,一个讲,不拔一毫利天下,不取天下奉一身。那是因为老子讲的是天下的圣人的行为。而杨朱讲的是不以利治天下。拔一毫利天下,损了自身,利了天下人,天下人觉得这样对他们有利,下次你不拔毛了,他们就会替你拔毛,就会来撸你的羊毛。取天下奉一身,你得了利,今天得了利,明天还想得利,就要不停地想去损害他人。这些就是,以利害,来破坏了天下人的淳朴之心。因为圣人和普通老百姓能力是不一样的,视角是不一样的,所以他们的心性就不一样。

所以说,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,要做到道心和道行的相应。该气气该笑笑,只是稍微的约束一下自己就可以了,比自己正常的心性稍高一点。如果以道心过分约束自己,那是一种强行的模仿,并不能真正达到那个程度,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。等到你的修为程度到了,你自然可以云淡风轻,看淡以前自己所看重的事情了。

但是大家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放任自己,还是要在心性上加以注意。不过高要求自己,不放任自己,说到底是把顺时应物这句话理解到了道心层面。 因为在修炼过程中,看到大家在理解道家思想,建立道心的过程中有许多困惑, 为什么这个道心不能适用于实际呢? 不是道心错了,是我们运用错了

我这几天就有些感触,今天在一个微信群里跟一个佛棍吵了一架,最近修炼有点退步,有点情绪不稳,所以有所参悟。这次也算是把道家思想方面一些略有疑惑的地方打通了。行事顺时应物,道心也要适应修为顺时应物,这是道家的知行合一。